1973年,中国的钢铁产量2522万吨,只差一口气就赶上了当时世界工业老牌劲旅英国。五十年后,中国的钢产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,不仅超过了美国,还成了世界钢铁生产的大哥大。回头想想,在1958年中国刚刚提出“十五年钢产量赶上英国,五十年超过美国”这个口号的时候,有多少人觉得这个目标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?很多外国专家甚至断言,中国这样一个连消防栓都要进口的农业国,到哪年能和工业化强国叫板?到底中国是靠什么一步步实现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?背后的故事有多刺激?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真相。
1958年,“赶英超美”的口号一出,立马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。支持者热血沸腾,觉得祖国终于要甩掉贫穷帽子,扬眉吐气。反方冷嘲热讽:几千年农耕,重工业底子薄得能照见影,这不是自己和自己开玩笑吗?坊间流传着种种犀利说法,有人说中国的粮食都不够吃,还想炼钢铁?有学者公开提出疑问:“以什么资本跟英国比钢产量?咱只有小高炉、土办法,生产出来是钢还是铁渣?”还有老百姓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:“家里锅都得砸了去炼钢,是不是明天炖肉都没盆了?”但高层的决心和普通人的辛苦干劲,却一点没软。生产队夜以继日,两班倒,钢铁厂工人干得呼哧带喘,争分夺秒。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开始了,可前方到底是胜利还是陷阱,谁也说不好。
目标定得大,执行起来却靠千千万万人在一锤一铲中支撑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,正是一块待开发的荒地。农民削尖脑袋琢磨土办法炼钢,一时间“土高炉”成了家家户户门口的新装饰。有生产队里把锅碗瓢盆砸了熔成铁,老铁工皱着眉头说:“这不是杀鸡取卵?”专家们则焦头烂额,觉得这办法成不了大气候。但大搞“全民炼钢”让蹭蹭长高的产量数据刺激着报表,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。
老百姓怎么想?一位老农讲:“当时队里让大家送家里铁器,说是为了国家要争口气。送了三口锅,两把斧头,做饭还得借邻居家的。”有人觉得苦,有人觉得光荣,大家都咬牙坚持。可钢是什么味道的?有人说:“是锅巴加汗水的咸味。”工地、厂房、田野,昼夜不熄的炉火里,跳跃着一个梦:早日甩掉“东亚病夫”的帽子,让中国人有底气“敢为天下先”。
“全民炼钢”那阵风来得急,去得快。土办法确实把一些数据“炼”了出来,可结果很多不是合格的钢,而是平平无奇的铁块。刚开始大家窝在一起通宵达旦,谁知没炼出多少好钢,反而累得够呛。一些地方乱炼钢废了不少生活必需品。农村本来粮食就紧张,还把能吃的口粮拿去高价换点铁渣回来。钢铁产量的数字蹭蹭往上跳,实际用得上的不过零头。到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几年,粮食短缺问题雪上加霜,偏偏又赶上苏联撤走专家、撕毁合同,很多工厂一夜间停摆。钱没赚到,外债却来了——苏联还要咱们还钱,只能拿猪肉、鸡蛋还。河南这些大省一边灾荒一边送肥猪,郑州肉联厂一天宰五千头,肉运苏联,自己家里灶台冷清。有反对声音说:“这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?”再加上国家的钱包本来就薄,罅隙里塞不进多少工业化投入。人们的期望开始慢慢变成怀疑:“难道让大家勒紧裤带烧高炉,就是为了几个数字好看?”
就在大家以为梦要碎时,一个真实的报表让人瞪大了眼:1973年,中国钢铁产量已到2522万吨!快追上英国了,简直像赛跑最后冲刺超车一样。原先质疑的“你行你上啊”变成惊讶的“竟然真成了!”更牛的是,到了2008年,中国钢产量高达5亿吨,是美国的五倍多,直接把“赶英超美”写成了现实。原来那些夜里不睡干活、昼夜守炉的辛苦,全没白费。这一切的背后,是科学管理的推广、高炉技术的进步、国企的壮大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。钢铁产业不仅让中国告别了“工业弱国”,还奠定了后来的“两弹一星”、高铁、航空等重大工程的底气。那些质疑、讽刺的声音,在变成喝彩。所以,有时候大道理讲不过汗水的努力,奇迹不请自来。
成就摆在面前,并不是万事大吉。高歌猛进的背后,问题像牛皮癣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首先,钢铁产能过剩成了新困扰——生产线一拨一拨上马,有的厂还没消化完前一年产量,仓库铁锈冒烟。环保压力越来越大,钢厂的烟囱成了“雾霾制造机”。地方小钢厂良莠不齐,老百姓开始担心“蓝天还有没有”,有人调侃道:“钢是多了,天却灰了。”资源消耗快、经济结构单一带来的隐患也浮出水面。中美贸易大战风高浪急,钢铁恰恰成了对方打压中国制造的突破口。过去靠数量堆出来的成绩,现在要靠科技、品牌、质量突破。分歧也更大——有人坚持“不能关,钢铁就是饭碗”;有人说“中国钢铁应该转型升级,不能再搞粗放式扩张”。新的发展路上,意见越发对立,争吵不休。中国崛起的道路,还远远没到“松口气”的时候。
刚才说了半天“钢产量赶英超美”有多牛,其实仔细一想,难道产量高了,生活就真能好到天上去?有人喊口号,大伙全体砸锅卖铁,换来了数字的漂亮,最后锅没了、饭也吃不上,这买卖划算吗?你看,那些唱高调的人总是习惯性自信:“我们中国不怕困难,目标总能完成!”可是你仔细看看,连年自然灾害、外债堆积、家家户户都勒着裤腰带过日子,这“成就”里头也有不少“苦水”。更别说现在经济转型阵痛,产能过剩,环境压力,日子更不轻松。夸一句“钢铁产量世界第一”,难道就能让空气变清新、饭碗更稳当?不见得吧!当然啦,这目标能实现本身很励志,可有时候一味比产量,忽略了幸福感和可持续发展,这和小时候比谁饭吃得快其实没啥两样——大胃王固然厉害,能不能把健康当头,这才是关键。你要是真觉得只要产量提升万事大吉,那肯定是太乐观了。
你怎么看“钢产量赶英超美”?有人说这是中国硬核崛起的证据,有人觉得这就是数字游戏,捞个面子苦了老百姓。难道我们的目标仅仅是比产量高?要是多出几座烟囱,饭碗却小了、天也灰了,咱还该为“世界老大”高兴吗?你支持咱国家勇往直前继续扩产,还是觉得该放慢脚步,转型升级别只比拼数字?留言聊聊你站哪一边。
深富策略-配资平台查询首推加杠网-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-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