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9月22日,央视的镜头扫过福建舰宽阔的甲板。
画面里,一架外形科幻的战斗机,歼-35,在电磁弹射器的推动下,化作一道虚影,冲向天际。紧随其后,重型的歼-15T和块头硕大的空警-600预警机,也相继以同样的方式,完成了起降全流程。
这个场景,宣告了一件事。
中国成了全球第一个在电磁弹射航母上,成功玩转隐身舰载机的国家。
这事儿的讽刺之处在于,电磁弹射这个概念,最早是美国人提出来并投入巨资实践的。
他们的福特号航母,早在2009年就铺下了龙骨,头顶着“全球首艘电磁弹射航母”的光环。而配套的F-35C隐身舰载机,更是在2010年就完成了首飞。
按理说,美国海军本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
但现实却狠狠地开了个玩笑。
直到今天,福特号也没能把F-35C成功地从甲板上弹出去。问题出在根子上,它的电磁弹射系统有设计缺陷。
别说弹射F-35C这种超过25吨的大家伙了,就连稳定弹射25吨以上的载荷都费劲。
更要命的是这套系统的可靠性,简直是个灾难。
平均每弹射180次,就得出一次故障。曾经还因为一个轴承坏了,导致全舰的弹射系统瘫痪了整整72个小时。
福特号四条弹射器共享一套储能系统的设计,更是典型的牵一发而动全身,一个环节出问题,大家就都得歇着。
回头看中国这边,从2012年辽宁舰交到海军手里,到2025年福建舰形成战斗力,满打满算也就13年。
这13年,中国航母技术走了三步,一步比一步扎实。
福建舰用的技术路线,叫“超级电容+中压直流”,跟美国人的玩法完全不同,优势却摆在明面上。
福建舰的弹射器,能做到一万次循环不出故障。
而且它不挑食,从6.8吨的教练-10,到35吨的空警-600,什么机型都能伺候得明明白白,力道控制得精准到位。
这种稳定和高效,直接转化成了战斗力。福建舰单日最大出动量可以达到280架次,这个数字,是福特号的三倍还多。
技术上的差距,背后是两国工业基础和效率的掰手腕。
美国人花了21年,砸进去32亿美元,搞出来的电磁弹射系统却一身毛病。福特级的二号舰肯尼迪号,造价高达129亿美元,交付日期却一拖再拖,推到了2027年。
而福建舰,从下水到完成五代机的弹射测试,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。
造船业的差距更是触目惊心。
根据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数据,中国造船厂的年产能,是美国的232倍。
造一艘新船,中国的成本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。美国的老船厂设备陈旧,工人的工时成本更是中国的4.3倍。
这种基础制造业上的鸿沟,最终体现在了最顶尖的军事装备上。
作为福建舰的拳头,歼-35的性能也让美国媒体感到后背发凉。
隐身能力是五代机的命根子。歼-35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.01平方米,对手F-35C是它的50倍。在雷达屏幕上,一个是大象,一个是蚂蚁。
它装备的氮化镓雷达,探测距离超过400公里,再配合天上空警-600提供的信息支持,完全可以做到“先看到你,先打你”。
动力方面,两台涡扇-19发动机能提供24吨的总推力,让这个中型战斗机,拥有了和重型机一样的35吨起飞重量。
这意味着它能带更多的油和弹药。它的内置弹舱里,可以塞进去6枚空对空导弹,专门为夺取制空权而生,不像F-35C那样为了多用途而做了太多妥协。
这一切,对美国人心理上的冲击是巨大的。
过去几十年,航空母舰和隐身轰炸机,是美国人挂在嘴边的两大技术王冠,是他们维持全球霸权的底气。
现在,在中国率先搞定了他们自己都没能搞定的技术后,过去那些“抄袭”、“偷技术”的陈词滥调,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
美国知名军事媒体《军事观察杂志》的头版文章,标题就叫《中国击败美国海军,将隐形战斗机整合到下一代电磁弹射系统航空母舰上》。
字里行间,是一种混杂着震惊、不解甚至失败主义的复杂情绪。这种情绪的根源,是他们长期以来的认知,和眼前冰冷现实之间的剧烈断裂。
事实就是事实,它不理会过去的剧本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深富策略-配资平台查询首推加杠网-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-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